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新征程中再出发 |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六十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中国新疆罗布泊的沙漠中腾空升起,“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在原子能科技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是值得全体中国人骄傲与铭记的历史时刻,更铸就了中国核事业发展的不朽丰碑。

C051

21429

一脉相承 相生相伴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就扬言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我国要搞原子弹、建立核工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实施。首要的是培养大批急需的原子能科技人才,成立了刘杰同志等人组成的培养核科技人才领导小组。1955年初,高教部成立了核教育领导小组。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向上级部门主动请缨、自告奋勇在清华大学建立原子能专业。1956年10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应运而生,肩负起了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发展培育人才的重任。

20CBC

1956-1957年度校务会记录

建系六十八年来,工程物理系建成为我国高层次核科技人才的摇篮,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清华校训,坚持“理工结合,又红又专”之工程物理系人才培养理念,生动书写了“以身许国、人才强国、创新报国”的辉煌发展历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博士、硕士、学士毕业生,系友中包括35位两院院士、20位共和国将军、21位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0位全国劳模。在核工业和国防科技以及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上,广大工物人为我国核事业发展,为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丹心撒热血 铁骨铸忠魂

工程物理系毕业生奉献核试验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尤其1966年文革前的毕业生中,很多人分配到祖国的大西北地区,他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和工作压力,迅速成长为核国防事业的生力军,为铸造中国的核脊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58年工程物理系诞生了第一届毕业生。1958—1966年期间,工物系毕业生数量1229人,其中约60%分配到核国防建设部门。特别是196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期,工程物理系这三年的毕业生531人中有近70%分配到中核504厂、404厂、202厂与九院、核试验基地等单位。据504厂2006年统计:1970年前在该厂工作的工物系毕业生47人,其中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就有33人。

1AB22

参加第一次核爆的袁光钰系友受邀参加求索论坛并作报告(拍摄于2024年5月16日)

22002

工物系牵头举办“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巡回展(拍摄于2024年9月)

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工程物理系毕业生中有许多人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为我国的核试验伟大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据不完全统计,工物系有12位系友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人员分别是:倪源兴(61届)、陈明焌(62届)、蒋鸿第(62届)、孙亚今(63届)、陈达(63届)、连环球(63届)、吴贤德(63届)、万志普(57级)、徐进(57级)、徐继彰(57级)、袁光钰(57级)、房士良(64届)。

7D3EA

直接参与了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的12位工物系系友

其中,直接参与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工作的系友陈达,毕业分配时毅然选择了核试验基地,在那里一干就是30年。他所在的研究室负责采集核爆炸蘑菇云中烟云生成的微粒样品,进行分析研究。捕捉足够的烟云微粒是一大难题,经过日夜攻坚,他们终于设计出了一套采样方案。取样前的准备工作是在1964年夏季进行的,42度的气温,72度的地表温度,热浪滚滚,没有人烟、没有房舍、没有绿树和鲜花,有的只是孔雀河的苦咸水,令人窒息的高温和风沙。即便这样,陈达与参加采样的科技人员仍然豪情不减,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取样任务。马兰基地是陈达系友长期生活、工作、战斗的地方,如今,他安息在马兰的烈士陵园,与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一起,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26C3E

2612C

工物系师生向长眠于与新疆马兰基地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们敬献花圈(拍摄于2021年8月)

在工程物理系事业发展中,广大师生始终在践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比如,在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屏蔽反应堆建设中,工程物理系全系师生积极参加建堆工作,凭着“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热忱,解放思想、知难而进,经过四年的奋斗,这支二十三岁半的年轻建设队伍,在1964年初步建成了200号核学科科研与教学基地,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核能与新能源科研教学基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这支风华正茂的建设队伍中,就有后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10兆瓦高温气冷堆技术总负责人吴宗鑫、项目总负责人徐元辉……

36280

参与200号建设的清华师生

星辰大海 扬帆起航

新时代,在各领域的工物系毕业生继续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们在国家的科技、教育、工业、国防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不断追求科技创新,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今天,我们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不仅是为了缅怀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那种“以身许国、人才强国、创新报国”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站在历史新起点,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核科技人才,为我国的核能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工程物理系始终承载的历史使命,工程物理系将不忘初心,与社会各界人士携手并进,共同开创我国原子能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20C7A

工物系系友返校参加邓稼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拍摄于2024年10月15日)